热点聚焦 | 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四)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与解析(王文斌、李民)
外语是国家重要软实力资源,外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总体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2016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于12月10日在广州举行,该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机构协办。
iResearch特别邀请论坛诸位主旨发言专家,推出“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热点探讨。今天的特约专家是王文斌教授、李民博士和韩宝成教授。
专家简介
王文斌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副主编,《外语界》杂志编委,《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编委,《中国外语》杂志编委,《外语学刊》杂志编委。主持并完成国家、部、省级课题8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句法学和对比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
李民博士
江苏大学副教授、语用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江苏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外语教育研究、语际语用学等。在外语类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独著),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各一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4项、省部级课题6项。
要使我国由外语教学大国真正成为外语教学强国,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需要具备符合我国外语教育实际并在全国具有主导性的、较为完整的外语教育理论;第二,需要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把握;第三,需要具备大格局的顶层设计。由此延伸开来,需要正视我国外语教育界目前所存在的四个明显问题:第一,理论自信不足,理论创新未成自觉,外语教育反思能力不强;第二,外语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彼此割裂;第三,具有统筹兼顾的外语教育思想缺席,微观思考有余,宏观思考不足,碎片化思想普遍;第四,学科基本概念常混淆,很多基本术语和基本知识,在使用过程中模糊不清,表现出外语教育学科的不够成熟。
为加强外语教育研究,顶层设计与立地践行需迎面而行。第一,要确立外语教育的研究范畴,明确外语教育的研究内涵;第二,析解外语教育的主要议题,敲定外语教育的研究层面;第三,锁定外语教育研究的视角、性质与维度,为相关外语教育研究的开展和评价提供参考;第四,确立外语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框架;第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建合乎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研究理论体系;第六,做实实践检验,让外语教育实践反哺外语教育理论。
我们基于外语教育现状,结合教育学相关知识,提出从外语教育目的、外语政策规划、外语课程、外语教材、外语传授、外语学习、外语教师、外语测试、元外语教育研究九个层面构建外语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见表1)。同时,借鉴王荣生(2014:6)的论述,我们立足学派立场和多元视野两类视角,主张从描述性、评价性和规范性三种性质对现有研究进行划分。此外,我们还确定了“何是”“何故”“何状”“何样”和“何如”五个维度。简言之,我们试图从学派立场和多元视野两类视角,依照描述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三种性质,从“何是”、“何如”、“何状”、“何样”、“何如”五个维度,分外语教育目的、外语政策规划、外语课程等九个层面,对现有的外语教育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梳理(即两类视角、三种性质、五个维度、九个层面),力图建立外语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两类视角的研究:第一类是学派立场类研究。这类研究者是“站在某一特定的立场来认识所研究的问题,对事实,是‘我看到’;对价值,是‘我主张’;对规范,是‘我制定’”(王荣生 2014:9),基本属于“我认为”或“我们认为”式的研究范式;第二类是多元视野类研究,是“对别人的既成理论、既有研究进行阐释,将别人的‘看到’、别人的‘主张’、别人的‘制定’,放在它们自身的框架内去梳理、去剖析、去把握、去评价”(王荣生 2014:10)。这类研究基本采取‘他认为’、‘他们认为’式的研究范式。”
其次,我们在此所说的外语教育研究,是指外语教育的研究,而不是指外语的教育研究。在此所构建的九个层面,其归结点就是外语教育的研究,以期对外语教育整体形成一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结论,寻求外语教育的规律,追问外语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思考类似于著名的哲学命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我们认为,开展外语教育研究,实有必要。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凝心聚力,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定会更加明朗。
参考文献
王荣生,2014,《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文完整版将刊登在《外语教学》2017年第1期中。
【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和iResearch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封面图片来自网络)